前一陣子吵到翻過來的18分,nanaba當然也有話要說:
一、18分是可預見的結果,有什麼好吵?
大學指考本就是一種分配座位的制度,學校座位和人數不多時自然人人有座位。套兩位古人的說法:
不知是黃武雄還是黃榮村這些老一輩的教改人說的「大學聯考本就是一種不得已的分配制度,在上面成功不代表是能力真正的評價,失敗也不是一種否定」,當然老人講話也是有統計學的根據,一次性的考試若有完全的鑑別力的話,出題的人可以得諾貝爾獎了。
另一位是台大經濟的張清溪,前一陣子在蘋果日報發表的文章說「如果成績差的孩子進學校受教育,總比放他在社會上遊盪好 !」
二、改變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是榮譽。
nanaba在唸過教育科系之後,才發現給老師的最高榮譽是讓不好教的學生教好。讓學習成就低的學生重獲新生不是學校的主要目的嗎?不知何時開始這種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」=「專檢軟柿子吃」的觀念,竟然會是大家對大專學校的唯一期待?
三、填志願是另類的囚犯悲劇
因美麗心靈而大大紅起來的經濟學賽局理論,裏頭有個十分有趣的「囚犯的悲劇」理論:簡言之就是當人在不知其他人決策內容時,所下得決策往往無法達到最佳的結果,在實際生活上的例子就是警察特愛一一隔離審訊犯人,讓他們出賣彼此。當然賽局理論不是那麼簡單,也不容我班門弄斧,只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選填志願在骨子裏也非常像「囚犯的悲劇」。
在這個制度下,只有分數在金字塔頂端的學生才有選擇權(理論上他們才能想選誰、就選誰,實際他們受到社會家人的「高度期待」選擇反而更窄)其他人不過是不斷猜度別人的囚犯而已,這真是一個蠻糟糕的制度。把18分送給稻江,在某些層面來說,不具有指標的意義,卻帶給稻江非常負面的標誌效果。
18分的悲劇裏沒有贏家:
他提醒大眾台灣教育在亮麗的數字下,40多年一直有一群學習成就很不理想的學生存在。以前這個著迷於成功的社會不在乎他們無路可去;現在發覺了,社會的公論竟是倒向不讓他們有路可去,見證資本社會的自私。
學生在虛偽的志願制度下受到命運的擺弄,前往一個不知所以的地方。
學校作無意義的提昇志願排名形象的掙扎,浪費了許多資源。
#1 by nanamom at August 23rd, 2007
| Quote
這…這…說得好極了。不是因為我是你太太才這樣講的,真的講得太有道理了。哪天蘋果也開個專欄給你好嗎?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nanaba:親愛的太太,蘋果的飯可是這麼好吃的。我一向相信人的文采天生有限,那些需每天擠出千把字專欄的作家,久而久之都是在寫讀報心得或我聽人家說,這簡直是傷害創作生命,更不用說我這種沒天份的人。
雖然聽說肥佬黎一向稿費給得大分!
#2 by kwan at August 23rd, 2007
| Quote
啊啊..你們不就是因為理念相近才變成夫妻的,羞什麼。嘻嘻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nanaba:你現在相信我們真得是理念相契了吧!
#3 by skywalker at August 24th, 2007
| Quote
南方朔於 2002 年寫過一篇〈讓我們上街頭為聯考來請願!〉。其中一段是這樣的,「全世界那一個教育體系沒有『明星』,『明星』是榜樣,是社會進步的主催者,重要的是要去維持『明星』,使其發揚光大,『明星』不要看不起『非明星』……」我覺得很噁心以及悲哀。
菁英式教育生產出的是符號,如同刺繡的束帶展現了優雅;鍍金的轎子展示了權力;阿富羅(Averroes)的書冊意味了博學;腳踝上的鍊鐲則透露了奢侈。換句話說,菁英式的教育所培育出的「明星」,不代表能力超群,而是「血統優秀」,這正是文憑主義的精髓。於是當「明星」出現,又被推為社會的「榜樣」,而且繼續維持「明星」,其子女在具備優於其他人的文化資本的情況下,自然能成為新一代的「明星」,繼續「發揚光大」。台灣過去數十年來,明星學校跟文憑主義互為唇齒,透過聯考在眾多學子中篩出適合考試制度的學生。所謂的「明星」不過是考試制度的良好適應者。
廣設高中大學一直被批評的很厲害,但除了實行上過於粗糙的技術問題,政策的方向應該是正面的。最常見冠冕堂皇的批評理由是「應該健全職教體系」,但妄想靠鼓吹倡導,就要讓學子風行草偃不鑽大學窄門,這種牧民式的思考方式,反映的只是右翼菁英主義,認為菁英階級有權力而且有責任去規劃社會分工,去決定一般人民的終身職業與命運(黃武雄,再論文憑主義與廣設高中大學)。過去少有主動選擇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,大多是升大學無望後被迫就讀,這是強迫的社會分工,毫無自由選擇可言。社會分工應由「人民自由選擇」與「長大成人後的自由競爭」去自然調節,自由選擇是個人的權力,不容國家或菁英階級剝奪。
18 分的喧鬧,只是反映了菁英主義者的焦慮。焦慮血統不在純正,焦慮(自以為是的)社會分工機制崩潰。
往好處想,將來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後,只要家長不要太鑽牛角尖,她們的升學(如果願意的話)壓力應該會微乎其微吧。哈哈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nanaba:謝謝skywalker的詳細說明,我常想這些老一輩的文人、自由派,他們長久以來受到菁英主義的薰陶,要想逃脫自我侷限性是相當不容易的,特別是幾個文章寫得多的人。我想他們當初白手成功的甜美回憶,總是典型在夙昔、古道照顏色了。不過台灣的菁英焦慮已經走到瘋狂的地步,前幾天在小店吃飯看到台北縣以加課文、加時間來「拯救國小國語」,我想全世界學好各種語文的唯一方法,就是「廣泛的不分類、大量的閱讀」,不明白的是多加人民識字班式的內容與國語程度又有何涉?作決策的教育專家理論背景又是何在?難不成把「十年內超英趕美」改成「超中趕美」就是教育的政策嗎